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赵光义即位的六年来,除了开头三年休养民生没有大开战事之外,之后的三年几乎是穷兵黩武,尤其与契丹没完没了的打来打去,国家疲惫不堪。

实际上,以当时宋辽两国的实力来讲,双方都没有灭亡对方的实力,美国苏联对峙几十年,一直到苏联解体美国也没敢跟苏联开战。对于实力相当的两个帝国,最好的办法就是局势紧张的时候对峙一下,局势缓和的时候也搞搞合作,促进一下双边贸易,互惠互利实现共赢。

宋辽两国的上层统治者当然是懂这个道理的,辽国皇后萧绰自小在幽州城长大,对汉人的生活习惯很了解,从来都很注重同国内民族团结,也愿意同北宋和平相处。辽景宗更是因为身体原因长年修生养息,平时朝政都交给萧绰处理了,你让他再亲率大军出征那简直就是折磨他,一句话,要不是北宋欺人太甚人家辽国皇帝皇后夫妻俩根本就不愿意跟北宋打。

赵光义也是懂这个道理的,可六年前的那个雪夜里他突然出现在皇宫继承了大统,面对着满朝文武的窃窃私语和老百姓坊间传闻,他的内心是煎熬的,皇位来路有疑点,堵不住天下悠悠众口怎么办?

赵光义要建立不世之功,堵住这天下的悠悠众口。隋文帝篡周后平定天下,谁敢质疑他篡周?我赵光义如果同样统一天下,谁还敢质疑我得位不正?

如今这天下,也就只剩下幽云十六州没拿回来了。可惜辽国实在难打,打来打去两边打的都没讨到便宜,可如今已经骑虎难下,又怎么能收手?

眼看着幽云十六州一时半会儿打不下来,家里又出事了。

太平兴国六年三月,赵德芳病死。

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自杀,赵德芳病死,在此之前,赵德昭和赵德芳的身份都是皇子,皇子,在宫廷制度中,是有继承皇位的权利的。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赵德芳的死与赵光义有关,可赵德芳的死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朝野上下流言四起,赵光义开始极度焦虑起来。

赵德芳是花下的第二具骸骨,当然我没有说赵德芳是赵光义害死的,可别瞎说啊。

就在赵光义寝食难安的时候,赵普给赵光义带来了一颗定心丸,金匮之盟。

太平兴国六年九月,从贬谪地回到朝中几年一直低调的赵普找到赵光义,悄悄告诉他,陛下继承皇位一事是由杜太后和太祖皇帝共同商议所决定,在杜太后病重期间由自己亲笔记录,藏书于金匮之中,全程只有杜太后、太祖皇帝和自己所知。

赵光义如同久旱逢甘霖,默契的“偶然”在宫中发现了藏书的金匮,真真切切的记载了太祖传位于太宗的诏命。赵光义大喜过望,即位六年,终于有了名正言顺的法理依据,加封赵普为司徒,进入中书并位列诸位宰执之上。

金匮之盟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许多人质疑金匮之盟的真实性,认为是赵光义与赵普合谋给篡夺皇位找的借口,然而,结合各种史料来看,金匮之盟很可能确有其事,只不过,被篡改了。

与我们印象中父死子继的皇位继承顺序不太一样,五代十国时期,很少有平平稳稳的父死子继的政权交接,国内骄兵悍将仗着手中的军队常常对年幼的国君不屑一顾。乱世之中,主少国疑是最大的危险,轻者皇位被废贬为庶人,严重的死于乱军之中。

作为从五代十国走过来的宋太祖赵匡胤,显然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弟弟赵光义从后周开始就跟着自己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在军中也颇有威信。如果自己有什么不测,由赵光义接班是最稳妥的办法,基本可以保证大宋江山不动摇。

按照这种思路,赵匡胤不断地给赵光义加担子,直到把赵光义升任到晋王、开封府尹。要知道,亲王加开封府尹是五代时期储君的标配,只要是这个配置就等于下一代储君,赵光义看上去就等同于下一代的储君了。

然而靴子落地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赵匡胤虽然一直重点栽培赵光义甚至冷落了赵德昭和赵德芳,但他其实还有一招杀手锏,那就是立太子。

在古代中国,最最正统最能让天下人信服的莫过于太子即位,太子是国家的根本,只要有太子在,任何遗诏都不能动摇太子的即位权。赵匡胤去世时年仅五十岁,如果赵匡胤不死,按照他的治世能力和军事统率能力,之后拿下北汉毫无困难,再接下来亲率大军征讨幽云十六州打败契丹两个战神彻底统一汉地也不是不可能。国家一旦统一稳定下来,赵匡胤无论怎么安排接班人都不会有太大的风险,此时再立皇长子赵德昭为太子,谁敢反对?

可惜赵匡胤突然离世,所有的功业都成了赵光义的嫁衣。

历史学研究当中讲究“多证印真,孤证存疑”,金匮之盟在众多史料中均有记载,最具权威性的《宋史》中记载的金匮之盟约定的内容为:赵匡胤去世之后由赵光义即位。其他有不少史料记载,赵匡胤死后传位赵光义,赵光义死后传位赵廷美,赵廷美死后传位赵德昭。

接下来的剧情发展印证了金匮之盟不仅的确存在,而且是被赵光义和赵普篡改之后公诸于世的,因为接下来,赵光义就要对赵廷美下手了。

太平兴国七年三月,柴禹锡、赵镕两人告发秦王赵廷美与宰相卢多逊勾结谋反,赵光义大怒,下令彻查,一场政治风暴即将来临。

柴禹锡时任宣徽北院使,主管郊祀、朝会、礼仪等事务,赵镕时任内酒坊副使,主管皇家宴会事务。宋代政府机构是由御史台对大臣的不法行为提起弹劾,大理寺审理,最终由大理寺会同刑部共同判决。而这两个人既不是御史台、也不是大理寺、更不是刑部的官员,怎么就莫名其妙的告发赵廷美和卢多逊勾结谋反了呢?

这就要讲到宋代的政治传统了,自宋太祖开国以来,为了表现出皇帝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天下人多向皇帝进言的措施,前面提到的登闻鼓就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个臭名昭着的政策就是风闻。

所谓风闻,就是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向政府或皇帝本人报告某些人的不法行为,由于老百姓都辛勤劳作比较忙,除非是真的蒙受委屈,很少有普通人有那个闲工夫去告这个告那个的。风闻制度就逐渐的变了味儿,成了诬告的乐土。而且考虑到老百姓告不出来什么大动静,皇帝还会暗中指使一些亲信充当专业风闻人,指哪儿打哪儿,要搞倒搞臭谁就搞倒搞臭谁。

赵匡胤在位时期禁军都虞候张琼就被这么整死了,张琼身经百战屡立战功,攻打南唐时还冒死救过赵匡胤的命。杯酒释兵权之后掌管禁军,受到风闻影响被人告发到赵匡胤那里说他私自蓄养甲士,结果赵匡胤不分青红皂白不安排大理寺调查直接就下诏狱审问。结果张琼被处死后去抄家发现家无余财,仅有仆人三人。赵匡胤却仅仅是厚葬张琼,对于诬告的风闻人根本无任何处罚。

柴禹锡和赵镕除了明面上的官职,还有一重身份就是赵光义做晋王时的幕僚。

赵光义的两个绝对亲信,没有在监察或者司法部门任职,与赵廷美和卢多逊不熟,仅仅是出于公心告发赵廷美与卢多逊勾结谋反,咱也不知道人家究竟图的啥,咱也不敢问。

对于一般案件来说,审理部门是大理寺,大理寺会按照法定程序审案,可赵光义没有把案件交给大理寺,而是直接将赵廷美和卢多逊两人下了诏狱,安排翰林学士承旨李昉牵头进行审理。


页面连接:http://www.matcon-cone.com/book_0_zhppb/ppfczpcc.html

红薯小说网 星空小说网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正经小说网牛文小说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